你的位置:主页 > 喂养知识 > 关于家雀儿的儿时记忆

关于家雀儿的儿时记忆


  30年前,黑龙江人喜欢将麻雀叫做“家雀儿”或者“老家贼”。有的地方,则叫它嘉宾、瓦雀、户巴拉等。麻雀是鸟类的通称,也叫北国鸟,它嘴短而又强健,一蹦一跳之间十分敏捷。书上说,麻雀在世界上共有19种,中国有5种,在这其中,以树麻雀为常见种群。现在,麻雀的叫法早已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除了年过半百、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还在叫它“家雀儿”和“老家贼”,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它的俗称。更何况,如今的麻雀也是难得一见的“稀缺品种”了。

  □ 孙世华

  上个世纪60年代,大家住的基本都是破烂的茅草房和较为简陋的砖瓦房,那时候,老房子周围到处都是麻雀窝。每到春天,麻雀们就会唧唧喳喳、吵吵闹闹地谈恋爱、互相打架,争夺配偶,甚至搞的你死我活,然后,胜利者才能抱得美人归,并和它双宿双飞,筑巢下蛋,孵化、哺育小麻雀,直至小麻雀羽翼丰满,飞离巢穴,还要继续陪护、喂养它们一段时间,使之学会独立生活为止。

  由于麻雀天生爱跟人比邻而居,加上它们“头脑灵活”,会“看人下菜碟”,为此,趁人不备与牲畜争抢饲料、偷吃晾晒在院子中的粮食是常有的事。也因此,人们才叫它“家雀儿”和“老家贼”的。一般来说,麻雀性格活泼,胆大,容易和人接近,但与此同时,它的警惕性却特别高,有很强的好奇心。

  过去,麻雀筑巢比较讲究适应环境,顺其自然。正常情况下,它们大多把窝筑在屋檐、墙洞、砖缝、岩石、草垛里,有时还会抢占燕子窝。长年累月生活在野外的麻雀,习惯在树洞中安家落户,或者,把窝筑在某些老建筑、废弃的房屋上面,有的则专门把窝安在囤积粮食的谷仓附近。麻雀窝整齐温暖,窝的外层主要是柔软的细干草做框架,里层由各种动物毛发、棉絮以及禽类的羽毛等组成。

  老电影《小兵张嘎》中曾有掏鸟窝的镜头,其实,笔者小时候也和小兵张嘎一样,经常跟小伙伴们把掏鸟窝、拿弹弓子打鸟当乐趣。并且,专门和麻雀过不去,而对燕子,却从不伤害。或许,是大人告诉过,“打燕子瞎眼睛”在起作用吧,所以,我们只打麻雀不打燕子,掏鸟窝也是这样。而打鸟、掏鸟窝,当时也不仅仅是淘气,因为麻雀肉用火一烤,是相当解馋的美味佳肴,麻雀蛋同样香得很。为此,有的老人心软,就骗我们说:吃麻雀蛋长雀斑。可孩子们照样我行我素,以至发展到80年代,连气枪、火药枪都用上了。冬天,有人干脆拿棍绑根绳子支在盆边扣麻雀,拿网粘麻雀,拿药迷麻雀,吃的麻雀越来越少。

  最令笔者后悔的是,1973年在穆棱林区,我在前面用弹弓子打麻雀,一群小伙伴跟在后面,有的负责供应石子,有的负责捡麻雀,“子弹”用完了,我就用自己做的火药枪,结果一声枪响之后,树上竟然掉下20多只麻雀。不到三个小时,“军挎”书包里(军用挎包)就装的满满的。到了离家不远的地方,我还胸有成竹地和他们吹牛打赌:以后,只要附近大树上的麻雀见到我,肯定全部飞走!开始时,他们根本不信,并且他们走过去麻雀也不飞,可我还没走到家门口,刚才还热闹非凡的麻雀,立刻成群结队迅速飞走,大树马上静了下来……

  前些年,某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一条新闻,一只麻雀被救后始终与人为伴,它陪着主人卖货、回家,主人走到哪里它就站在主人肩上跟到哪里。由此可见,麻雀不但有“明辨是非”的能力,还有很强的记忆力。在和人一起住的时候,它们虽然有些吵闹,却并没有给人造成什么损害,而更多的时候,它们主要以草籽、虫子、垃圾为食。它们比一般的鸟类团结,会群起而攻之地集体对付外来入侵者直至将其赶出家园为止。当然,麻雀“气性”特大,无论是幼鸟还是成鸟,假如不是它自愿的话,很难养活,这也是至今很少有人繁殖麻雀的原因之一。

  麻雀在形体与颜色上非常接近,喙是黑色的,头、颈处的栗色较深,背部栗色较浅,有黑色条纹。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,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。尾呈小叉状。它的肉、血、脑髓、卵,古人都作药用。1958年,人们还一度将它列为四害之一,差点赶尽杀绝。现在,麻雀已被列为江苏省省级保护动物。更加可喜的是,经过这些年的保护和休养生息,北京的麻雀已经从过去的碰到人就跑,变的不再害怕人了,而且还和居民成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。

  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,麻雀都是灰(栗)色的。但是2008年,笔者却看到过一只浑身雪白的麻雀。为了见证,第二天,我专门陪一位同事前往,结果又看到了那只浑身雪白的麻雀。可惜当时没有摄影器材,否则一定作为资料保存。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,我曾看到几只麻雀在房顶的雨水中洗澡,它们洗澡的动作和鹅、鸭子等一模一样,它们或趴或卧或用嘴往身上洒水,一边不停地梳理、抖落羽毛,一边兴奋地聊着什么,不大工夫,黑黢黢的羽毛就变成了干干净净的原色,之后,它们就飞到附近,日复一日地继续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的生活。

  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加快,麻雀们也似乎失去了“与人为善”的传统习惯。尽管俗话说: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。但毕竟物是人非,麻雀不用人教,也要学会适者生存。于是,跑到彩钢瓦下筑巢的,跑到建筑物空隙中筑巢的,跑到生产车间廊道上筑巢的,几乎比比皆是。前不久,笔者就在燕子窝和彩钢瓦下拍摄到了麻雀繁衍生息的镜头。这说明,麻雀也在适应环境,与时俱进。

  老话常说:麻雀搬家――唧唧喳喳;炒了一盆麻雀脑袋――多嘴多舌;两个女人等于一千只麻雀。现在看来,有些“经验之谈”,对,也不对。因此,对的,我们坚持;不对的,我们摒弃。既然麻雀也是人类的朋友,善待它,就是善待我们自己,千万不要等到多少年后,麻雀只是一种遥远的儿时回忆……

  ▲ 野外聚会

  ▲ 家雀“廉”住房

  ▲ 雀巢


怀孕手册

育儿宝典

营养攻略

早期教育